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慈光四村年節回味無窮

筆者:程本立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素描】程本立,民國卅八年十七歲時入伍,服務軍旅汽車運輸卅餘年;至七十年十一月退伍後,一度轉任保全員和海運監理工作,後經營小店迄今,作品曾見軍中和機關刊物。七十九年起,歷任五屆慈光四村自治會長;其夫人陳菊花亦曾任婦工隊長。 民國卅八年,國軍官兵,從大陸各地來到臺灣落地生根。 眷村是軍人眷屬寄身依靠的家園,政府為了照顧離鄉背景的軍眷,費盡苦心,籌措經費,興建尚能遮風蔽雨的房舍,安置有眷無舍的官兵,讓官兵能專心在營接受戰技訓練,保家衛國而無後顧之憂。 但眷村經過歲月的摧殘,已不堪續用,為了改善軍眷居住環境品質,政府積極推動老舊眷村改建;慈光四村,於民國九十三年七月,遷到鳳山市「建國新村」國宅,使老兵多年盼望的好夢成真,擁有屬於自己可倚靠的新家。 但是在眷村改建過程中,老兵逐漸凋零,有些等不到眷改德澤的袍澤,頗為遺憾。 往昔眷村,逢年過節時,氣氛熱鬧又歡欣,尤其是村子裡的婆婆、媽媽們,大家忙著準備年菜,醃臘肉、灌香腸、曬鹹魚。在自家門前將一串串的香腸、臘肉掛在竹竿上,曬乾保存,這些年節佳餚美味,引人垂涎三尺,回味無窮。 因工商社會忙碌,年節沒有以前熱情,許多活動徒具形式,而失去傳統精神。比如拜年,只有問候,不再登門拜訪,即使電話拜年的也不多;有些人,利用年節假期出國旅遊,致使過年氣氛更漸漸淡薄。為傳承民俗文化,慈光四村年年舉辦春節團拜及摸獎活動,大家興高采烈,互道新年快樂,恭喜發財。眷戶因平日工作忙碌,難得相聚一堂,趁此節日,寒喧問好,一團和氣。 民國六十年代春節期間,軍中遊藝隊舞獅巡迴眷村賀年,來自海軍陸戰隊和仁武營區陸軍官兵組成的遊藝隊伍,利用年假期間,到社區及眷村,表演舞龍、民俗技藝,給眷村帶來歡樂。 那一片火樹銀花,喜氣洋洋的年景,在瞬間響起的鞭炮聲、鑼鼓聲,眷村人扶老攜幼,爭先恐後,觀賞民俗技藝雙龍戲珠、祥獅獻瑞等表演,博得眷戶好評。可惜的是此情此景,民國七十年代,就成為「回憶」了。 慈光四村位於高雄縣大寮鄉,於民國六十二年由婦聯會捐建,屬於鋼筋水泥建築的四層樓職務官舍。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竣工,安置無舍官兵一四三戶。 我們在此渡過近卅年寒暑,人已凋零,屋多殘破,為配合改建政策,慈光四村已於93年12月走入歷史,難忘昔日戰友,睹物傷情,說聲「慈光」拜拜,「老友」再見,令人難忘的眷村人、眷村事,點點滴滴,深藏心中!(點閱次數:1387)